樊 蓉
长期主义是一种以长期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追求的是长期效益而非短期利益。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抓作风是一件难且正确的事,只有坚定地坚持长期主义,将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方能入心入行、化风成俗。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加强作风建设不仅是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现实需要。从三湾改编到延安整风运动再到中央八项规定,作风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长期主义,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核心位置,才能培育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才能在好作风的引领下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作风问题抓一抓会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如果不时常“紧紧发条”“敲敲警钟”,时间久了,一些不良作风便会卷土重来。揆诸当下,有的干部过惯了“好日子”,却过不惯“紧日子”“苦日子”,在机关食堂、打印文件、穿衣打扮等方面还存在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现象;有的干部习惯了承平日久、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中不思考、不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精神上出现了懈怠;有的干部在办公室里坐久了,想问题办事情局限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甚至养成了“衙门习气”“官僚作风”,以“键对键”代替了“面对面”,与群众交流渐少……这些现象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党员干部自身修为不够,致使思想上出现了“跑冒滴漏”;另一方面也在于个别地方抓作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没有固化于制、久久为功。
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刹住“车轮上的腐败”再到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破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顽瘴一个顽瘴清除,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群众一片叫好,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可忽视:有些薄弱环节容易发生松动,有些地方还存在盲区死角,还有一些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变异翻新,穿上了“隐身衣”、换上“新马甲”、躲进“青纱帐”,轻易难以察觉。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松风一起知虎来”的敏锐,还要有“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更要有“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决心,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防止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坐大。
抓作风犹如“钉钉子”,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须拿出孤勇者的闯劲和长期主义者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真正把“钉子”钉准钉牢钉实。要想肃清作风“毒瘤”,必须跳出短视陷阱,以长期主义思维去破解作风问题的根源。一方面,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的刚性约束,让制度真正长牙带电,形成持久有力震慑;另一方面,厚培红色沃土、加固思想堤坝、补足精神之钙,坚持以红色文化感染人、带动人、鼓舞人,让党员干部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中厚植廉政基因,实现由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