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萨】5月17日至18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举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张鹏等业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金融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
除了通用模型,金融机构还需要建立适配的专用模型
在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的新形势下,金融行业该如何找准AI+的关键切入点,以顺应数字金融发展的趋势?
张健华认为,AI是助力金融机构发展的倍增器。金融机构要了解AI技术的能力、短板、风险,最关键是要确认哪种技术适合自身。除了通用大模型之外,每个金融机构还需要有自身的专用模型。
关于健全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治理体系。莫万贵表示,大模型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催生了新的形势,从治理角度需要关注两个维度:
首先,运用AI技术带来的新风险。比如,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模型幻觉、算法黑箱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在一些关键业务上无法满足穿透式监管要求,并且不利于风险管理溯源,也不利于责任认定。
其次,大模型的应用可能存在放大传统类风险。一是顺周期的风险,金融本身具有顺周期性,顺周期属性得到加强,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这是模型共振带来的。如果模型、算法、训练数据都是相似的,导致行为决策结果是同质的,将会带来“羊群效应”。二是大模型使用基数加大,金融机构对科技公司的依赖性加强,这些科技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金融基础设施,可能会放大相关风险。三是DeepSeek应用所带来的技术平权,更多是缩小了技术的鸿沟,但对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影响还有待考证。
随着数字金融场景不断拓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此,张健华表示,金融机构的算法一定是求最优解,不过目标函数要加一些约束条件,即加入保护消费者的条件、信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安全和权益之间实现平衡。
AI赋能,实现金融服务“千人千面”
目前,金融机构对于AI大模型的应用在快速提升,正在从通用场景逐渐走向核心场景。
“我认为大模型是普惠金融的助推器。因为大模型拟人化的交互方式、出色的泛化能力、复杂的推理能力、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内容生成方面的一些优势,都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比如让金融服务更加高效可得、精准赋能和实现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李振华表示,从金融服务可得、易得层面可以看到大模型拟人化交互和多模态感知能够更好地响应长尾人群需求,也能够做到实时24小时响应,同时也可以降低服务成本。
李振华表示,大模型在非结构化数据和长时序数据分析处理方面具备强大能力,这将有效丰富数据应用的维度,对完善客户画像和缓解信息不对称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有了AI大模型,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服务才真正成为可能。”李振华说。
张鹏表示,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之后,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会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为以服务为核心。比如投研、金融研报、风险控制等后端环节,需要技术的加持才能跟上市场的需求。
“希望数字金融未来会变成像水和空气一样润物细无声,这需要很好的技术、数据、监管作为安全保障的基础,最终让大家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而不是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张鹏表示。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