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画家马小娟时隔八年举办个展,她用一双“贾宝玉的眼睛”,画下动人的“女人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7:33:00    

明天,由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与花共妍——马小娟绘画艺术展”将在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揭幕。

距离马小娟上一次举办个人展览已有8年。

她笔下的女子透着不变的从容与天真,而她想要突破自己的决心,已流露笔墨间。

马小娟

江苏南京人,笔名小涓。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8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工笔人物画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

曾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上海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她的作品曾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海美术大展等综合性艺术大展,并多次获奖。出版有《马小娟画集》《马小娟绘红楼梦百二十回图》《马小娟画金瓶梅百图》等个人作品集。

马小娟《嫣然》纸本水墨2025

心里有美,眼里才有美

上观:为了此次艺术展,您创作了一批新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您想表达什么?

马小娟:这次在程十发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我很激动。我放开手脚画了一些和过去不太一样的画,包括3件八条屏的作品:《翩翩》《嫣然》和《凝望》,以及一组10幅的《花语》。

《翩翩》是这批新作中最早完成的。我曾经画过一幅《朱鹮之舞》,觉得意犹未尽,在画《翩翩》时,我很想把当年没有表现的东西画出来,比如肢体舒展的美感、墨色的背景与白色的舞裙形成的跳跃式节奏。

《嫣然》是新作中最艳丽的一件作品,没有情节,也没有特别的故事,就是用轻松的笔调、鲜艳的色彩来书写女性与花的妩媚和娇美。

《凝望》表达的是一种情绪,我画了十来张,从中挑了8张成为一组。

与过去讲究细腻入微不同,这次的新作都是用大色块来表达一种感觉。而且这几幅画都是即兴的,没有起稿子。

马小娟 《翩翩》纸本水墨 2025

上观:金陵画派、浙派、海派,这三个画派在您的艺术生涯中分别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马小娟:我出生在南京,1978年考入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画系,毕业后到江苏省国画院工作,后来回母校读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末来到上海工作。南京、杭州、上海这三座城市的文化对我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特别喜欢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感觉。南京是国画重镇,我有幸得到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前辈的指点,令我终身受益。

浙江美院的教学风格非常严谨,我在那里练就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并系统学习了浙派人物画的用笔和技法。到江苏省国画院工作后,新的艺术潮流逐渐兴起,其中就包括新文人画。当时我很想画出一点自己的风格,于是就选择回母校读研究生,想办法超越自己、突破自己。

一个画家要想成功,可能都会经历寻找自己的过程。过去习得的东西有一天会成为一种约束,要想摆脱约束,就必须把过去的积累和当下的审美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可能有所突破。

上观:您的画给人感觉如清风拂过,却过目不忘。您当年是如何找到这种风格的?

马小娟:心里有美,眼里才有美,画出来的才有可能是美的。当年我看了很多国外的画册,包括印象派画家、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中国的传统绘画、木版年画、民间艺术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小娟 《正午的梦》 1994

上观:您笔下的人物造型独具个性,似乎有明代大画家陈洪绶的影子?

马小娟:陈洪绶是我国绘画史上人物变形画的鼻祖,他的审美在那个年代是非常超前的。

传统绘画是一个宝库,我从中获得了重要的灵感,再将其与西方绘画的色彩与人物造型相融合,从而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变形并不等于漫画化,不能画得粗陋。

马小娟(左一)与程十发(中)、张桂铭合影

敢于“出格”,追求出彩

上观:在上海工作生活三十余载,您的艺术创作早已成为海派文化的一部分,您对海派是如何理解的?

马小娟:海派文化是一种非常包容的文化,海派绘画很有生命力,也很有感染力。海派画家大都很有个性。陈家泠、张桂铭老师当年都是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他们把浙派和海派融合得非常好。

张桂铭老师生前经常鼓励我。陈家泠老师则喜欢叫我“小阿妹”,他有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十足的干劲令我钦佩。他鼓励我要多办画展:“小阿妹,办展览虽然辛苦,但是你会有创作的动力。”

我画画不算很用功,但很用心,每次办画展,我都免不了有些忐忑,总觉得自己画得还不够好。不过,点点滴滴的遗憾也给了我画下去的动力。

我认为,艺术创作要敢于“出格”,追求出彩,不能陷在舒适圈里出不来。如果总是重复过去,自己也会感到厌倦,更别说观众了。画家不是把画卖出去就意味着成功。总是画同一种风格的画,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是失败的。

马小娟 《阳光正好》 2020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上观:要想真正突破自己,如何寻找新的灵感?

马小娟:突破自己靠的不只是技法的精进,最重要的是对美的认知。认知达到了,才能做到。笔能达意,墨能通情。艺术需要用心去体验生活,细致入微地观赏自然和品读生活中的人与事,体会那份有距离的美好。缺少了感动和欣赏,创作就会显得苍白。

为这次展览创作新作时,我刻意不起草稿,不约束自己,不做太多设想,跟着感觉走。这在过去的我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我在创作时总是会感受到压力。画人物画和其他画种有点不同,不能随性而为,必须考虑周全,比如画面要表现什么,如何塑造人物等。尽管过程很折磨人,但世间万物,我还是对人最感兴趣。

马小娟 《花语》2025

上观:您特别钟情于画“女子与花”这个主题,为什么?

马小娟我和贾宝玉一样,觉得“女人都是水做的”。我有一双贾宝玉的眼睛,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被气质独特的女孩子吸引,她们的形象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入画。

其实,很多男性画家也喜欢画女性,但我们的视角不同。曾经有位评论家说,我笔下的女孩子从不搔首弄姿,比较唯美。确实,我想表达的是一种单纯的美好,是女性内在的优雅、超脱与轻盈

不可否认,丑也是一种力量,悲剧更能打动人心。但是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悲伤,没有体会过的,我不会硬画。

上观:您笔下的女孩眼神都是纯粹的,给人不疾不徐的感觉。

马小娟:纯粹是我追求的境界。很多朋友说我太低调,很少为自己的作品发声。我确实不喜欢张扬,也不喜欢攀比。画自己的画,开心就好。

画画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出成果的,离不开才气和一定的运气。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遇到了好的时代,也有上海中国画院这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安心创作。

原标题:《专访画家马小娟:“我有一双贾宝玉的眼睛”》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马小娟《女生》2025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俊珺

相关文章
甘肃主题馆“如意甘肃”精彩亮相深圳文博会
2025-05-23 10:00:00
北京中轴线成文博会“网红”
2025-05-23 09:25:00
画家马小娟时隔八年举办个展,她用一双“贾宝玉的眼睛”,画下动人的“女人花”
2025-05-23 07:33:00
2025中国(广西)—东盟矿业合作大会在南宁开幕
2025-05-22 22:02:00
不仅仅是充电,格力新能源如何引领未来能源革命
2025-05-22 1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