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评丨“熊出逃”引关注,守护公共安全不能止于黑熊归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5:22:0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源:极目新闻

近日,邯郸市一家动物园因黑熊出逃事件引发关注。据报道,一只两岁、体长约1米的黑熊从笼舍脱离,当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展开拉网式搜寻,经过近30小时最终将其安全找回。目前,惹祸的通风口已经堵上,整个园区仍处于关闭之中。

尽管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公众对动物园安全管理的质疑声四起。从报道来看,此次黑熊出逃的直接原因是笼舍通风口设计缺陷。据现场探访,通风口为边长不足30厘米的方形孔洞,位于墙顶,小黑熊竟能通过它脱身。这一细节,暴露了园方日常管理中的疏忽,笼舍锈蚀的钢筋、松动的锁扣、未及时修复的围栏,这些看似微小的隐患,都在增加动物出逃的可能性。

这次事件,对公众心理造成的冲击远超想象。原本承载着科普教育功能的动物园,瞬间变成让人脊背发凉的“危险之地”。试想一下,家长们带着孩子游园,本是为亲近自然。若安全底线失守,这种教育意义将大打折扣。更危险的是,一旦野生动物突破物理屏障,由于城市空间的复杂性,会让搜寻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此次黑熊被及时找到是幸运,但谁能保证下次不会上演现实版“熊出没”的惊险剧?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动物园的安全管理需要装上“双重保险”。对内要建立“鸡蛋里挑骨头”的日常巡检机制,将每个笼舍、每道门锁纳入智能监控网络,让每根栏杆的震颤、每个锁扣的松动都能实时报警。对外则要打造透明化“安全剧场”,让游客在定期演练中看到应急预案的“硬核操作”,在安全公示里触摸到管理的温度。

对比近年来多起动物园安全事故,这次“熊出逃”绝非孤例。从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熊袭人事件,到这次的黑熊“越狱”,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是行业积弊的集中爆发。有些园区为追求所谓的沉浸式体验,过度弱化物理隔离设施。部分管理者抱着“出事是小概率”的侥幸心理,把安全规范抛在脑后。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行业风气,亟需监管部门用“紧箍咒”来纠偏。

也要看到,公共安全教育同样不可或缺。游客投喂、拍打玻璃、使用闪光灯等行为,都可能成为刺激动物的诱因。动物园不妨创新安全警示形式,比如通过AR技术模拟动物暴走场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安全规范。当每个参观者都成为安全链条上的“守门员”,才能构筑铜墙铁壁般的防护网。

黑熊归笼不是终点,而是安全管理升级的起点。动物园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既要用爱心守护动物福利,更要用制度保护人类安全。公共安全无小事,管理者须以“隐患即事故”的态度,将风险评估前置,用制度刚性替代侥幸心理。只有每一处围栏、每一份预案都经得起考验,人与动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莱阳市住建局开展清明节期间建筑工地安全大检查
2025-04-07 16:45:00
潮评丨“熊出逃”引关注,守护公共安全不能止于黑熊归笼
2025-04-07 15:22:00
琴视频丨龙凤胎熊孩子亮相!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喜迎“新成员”
2025-04-02 16:15:00
中证综合债指数报238.91点
2025-04-01 16:11:00
家门口能装摄像头吗?哪些区域严禁安装?一文了解
2025-04-01 1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