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相隔50公里的两个守墓人:找寻无名英雄后人已坚持数十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1:49:00    

编者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八十年来,相关史料被不断填补、充实,抗战精神得到持续传承、弘扬。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都N视频推出特别策划《回望抗战记峥嵘》,寻访、记录各方持续为打捞抗战记忆所作的努力。

在湖南长沙春华镇的一间老屋内,78岁的刘金国佝偻着背,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幅长沙保卫战阵亡将士图卷。图卷的上方,118个浙江籍将士的名字赫然在目,他们是1941年春华山血战中长眠的英雄。自1965年在田间偶然发现第一块“中央阵亡将士”墓碑起,刘金国用60年守护着这片土地之下的沉默记忆。

50公里外的岳麓区冯家大屋,50岁的张景也已为抗战无名将士守墓二十载。这里曾是抗战时期的野战医院,他的爷爷亲眼目睹百余名伤兵在此离世。如今,张景仍在寻找那些无名将士的后人,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挑起仇恨,而是祈祷世界和平。”

个人守护终将汇入历史长河。在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的推动下,更多志愿者加入寻亲行列,系统整理史料、采集老兵口述、举办巡展研讨会——他们正与时间赛跑,抢救即将逝去的珍贵记忆。

从春华山到冯家大屋,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形式虽变,初心未改:铭记每一份牺牲,让英雄有名可寻。

刘金国发现的“中央阵亡将士”墓碑。南都N视频记者 周敏萱 摄

六十年的守护

8月26日,在长沙市长沙县春华镇的家中,78岁的刘金国佝偻着背,踩上板凳,向南都记者缓缓展开一幅印有长沙保卫战阵亡将士的图卷。

卷轴上方悬挂着一则条幅,密密麻麻地写着118名浙江籍将士的名字——1941年长沙会战中,他们长眠于春华山这片战场。

对刘金国而言,那些牺牲的将士不只是历史中的名字,更是值得他用一生守护的英雄。

1965年,刘金国在锄田时,偶然发现一块刻着“中央阵亡将士”的墓碑。“‘阵亡’肯定和打仗有关,将士们是为国家流血牺牲的。”怀着这份朴素的认知,他用草皮将墓碑覆盖保护起来。

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2009年的某天,刘金国在上山种茶油树时,又意外发现一个墓穴,他立即想起那块被默默保护起来的“将士墓碑”,随后取来与墓穴比对,二者完全吻合。

刘金国告诉南都记者,他发现墓碑和墓穴的位置,相距不过400米,二者“重逢”却花了40余年。

刘金国在家翻阅抗日战争相关资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敏萱 摄

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曾表示,春华山那场激战过后,“因战场来不及打扫,很多将士遗骸是由当地百姓哭着收集的”。

在众多牺牲的将士中,有名字的仅有74军58师173团1营1连连长邱卋宦一人,因为百姓在他身上找到了身份牌,其余牺牲将士只能共用一块刻着“中央阵亡将士”的墓碑。

“守墓人”的名声传开后,2018年10月,刘金国接到一个来自山东泰安的电话,对方询问他是否发现过一个刻有“李翰卿”名字的墓碑。来电者是李翰卿的曾孙,称其曾祖父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后便音信全无。

刘金国查阅史料,了解了李翰卿的事迹:1941年秋,日军集中十万兵力再次进犯长沙。为支援57师正面作战,74军军长王耀武命令57师步兵指挥官李翰卿率领预备队迁回春华山,以北侧击日军。李翰卿将军身先士卒,带队冲锋,不幸被日军子弹击中,壮烈殉国。

李翰卿。

收到英雄后人电话的第二天,刘金国便骑着他那辆破旧单车,踏上了寻墓之路。最终,在春华山以北的长沙县果园镇一处竹林中,他发现一个超大型墓冢,估算其中安葬了约100名将士。

尽管未能寻得李翰卿的原始墓碑,但通过当地老人的回忆,基本可以确定这座墓冢与李翰卿及57师将士的关联。

2019年,刘金国收到了李翰卿第四代重孙女李一民寄来的感谢信。信中写道:“血脉的传承和对祖国情感的共鸣,让我们作为后人的内心得到了更多鼓舞和力量。”

在追寻先烈足迹的路上,刘金国对南都记者说,他目睹了太多骨肉分离又重聚的痛苦与遗憾。他曾带着一抔来自春华山的黄土,去见浙籍抗战将士裘彩贵的女儿裘爱卿。“他女儿哭喊着,‘妈妈盼了几十年的人,怎么就变成黄泥巴了’。”

刘金国说,裘爱卿才6个月大时,父亲曾回过一趟家。“但没过几天,就说要回部队打日本鬼子,这一去便再无音讯。”此后,裘爱卿的母亲依照乡俗,用稻草扎了一个“假人”,为丈夫设了一座衣冠冢,以寄哀思。然而,直至离世,她都未能再与丈夫见上一面。

站在那座衣冠冢前,刘金国感慨万千:“由于侵华战争的残酷,空守忠义的又何止杨玉春一人。所有为抗击侵略战争、卫国捐躯的英雄和先烈的家中,都有千千万万为其牵挂和伤心的亲人。”

三代人的夙愿

在距离春华山约50公里的长沙市岳麓区,张景守护冯家大屋的墓冢已有20个春秋。

1939年“冬季攻势”期间,第九战区调集16万中国军队,在湖北日占区发起了一场大规模进攻战。此役给日寇造成沉重打击,死伤达24000余人,还破坏了敌占区大批公路、铁路、桥梁和电线。

然而,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我军同样损失惨重。仅以73军为例,参战军官1405人,战死89人,负伤107人;参战士兵17257人,战死3228人,负伤2833人,官兵伤亡总计6257人,占参战总数的三分之一。

伤员被分送至各后方医院,73军征用了无主的冯家大屋,安置了数百名伤员,还在大门外挂起一块宽三尺的“野战医院”木牌。

那时,张景的爷爷等人将冯家大屋的前两进房屋让给伤兵和医护人员,佃户们则搬至后面两进居住。“1940年正月初七、初八的时候,冯家大屋逐渐挤满伤兵。起初还有床可住,但人越来越多,后来只能将土砖垒成床铺。伤兵们没东西吃,伤的伤死、病的病死、饿的饿死。”

提及当时的惨状,张景忍不住流泪满面:伤员们大多身受枪伤,弹片嵌入体内,伤口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发炎溃脓,整个房间都弥漫着难以散去的腐臭气息。

由于重伤员无法自主进食,医护人员只能将粥含在口中,借用竹筒,用“吹粥”的方式,一点点为他们补充体力。在潮湿的环境里,许多伤员一动不动地躺着,虱子在他们的脸上爬成厚厚一层。

许多伤员在弥留之际,把张景的爷爷叫去,将贴身的皮带、水壶、打火机送他,还托他给家人捎去临终口信。“可人太多了,爷爷根本记不下那些名字。”张景向南都记者回忆说,爷爷每天都能听到前厅里传来的哀嚎,“一个个三四十岁的将士,去世前一直在喊‘妈妈’,声音隔着一条垅都能听到。”

数以百计的无名将士从冯家大屋被抬出,先是被埋在大屋稍远处的苏家塘坡,后来埋不下了,就往旁边的野猫坡上埋。

由于不记得将士们的姓名,张景的爷爷每年农历七月半烧包祭奠时,只能在纸包上写下“某长子”“某瘦子”“湖北佬”这样的绰号,以此辨认和纪念每一位牺牲的将士。这一传统,从张景记事起,从未中断过。

苏家塘坡冯家大屋野战总院抗日死难官兵墓。

这些画面深深烙印在张景记忆中。他向南都记者回忆,爷爷总是流着泪说,“造孽(可怜)嘞,真的造孽,他们都是伢娘的崽(父母的孩子)啊。”

爷爷去世后,张景又接过家族接力棒,选择继续守护这段记忆。

2005年,苏家塘坡、野猫坡面临拆迁开发,张景邀集乡邻和志愿者,四处奔走呼吁,希望能为那些亡故的伤员立碑纪念。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岳麓区政府将部分遗骸移葬至天顶公园,并修建了“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如今,已至天命之年的张景,心中仍萦绕着一个愿望:找到当年那些伤兵的后人,组织他们来冯家大屋进行祭奠与瞻仰,接英灵们魂归故里。

他曾与抗战时野战医院主治医生戴成斋(音)有过一面之缘。1994年,八旬高龄的戴医生重返旧地,张景匆匆从田间赶去相见。戴医生透露,自己有意组织家属前来祭奠,却因现实阻碍重重,最终未能实现。两人相约再续此事,可惜此后音信永隔。

最让张景懊悔的是,当时未能记下戴医生口中的几个姓名。“他只告诉我野猫坡第一排第三个坟是位姓‘余’的将士,但是‘余’还是‘徐’?”由于方言发音相近,直至现在,他也无法确认确切的姓氏。

不过,经过多年打探,张景了解到,这些伤兵大多来自湖南新化太平铺原火车站一带,如今那里被改造成了水电站,往昔的痕迹已难寻觅。

守护永不落幕

个人的执着守护,恰似点点星火,终将汇聚成集体记忆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2014年至2016年间,在湖南省原政协委员何誉军的支持下,抗日战争纪念网、抗日战争图书馆、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等一系列承载着抗战历史与精神的文化机构相继成立。

目前,抗日战争纪念网已上线大量抗战资料,并持续深入社区与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材料,收集公众签名,还协助多位来自全国多地的抗战老兵重返湖南战场旧地。

抗日战争图书馆系统收藏了海量图书,尤其注重抗战史料与红色革命文献,并从海外征集了众多日军侵华的原始记录与画册。此外,图书馆还完成了600余位抗战老兵的视频口述史采集与手模、手印拓印工作。

抗战老兵手模。南都N视频记者 周敏萱 摄

“近五年来,我们已系统完成600位老兵的口述史采集工作。”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唐智轩向南都记者介绍,“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访谈,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关注老兵整个人生历程,既包括抗战经历,也涵盖早年如何参军、求学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不仅是抗战的亲历者,更是整段历史的见证者。”

除此之外,研究会还在协助抗战老兵后代寻亲寻根。“但目前能找到亲属的英雄后代不超过1%。”唐智轩表示,“我们将寻亲信息广泛传播,依靠各地志愿者实地走访、寻找线索,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研究会按计划拍摄制作了三部纪录片,并举办书画展、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以及深入社区与学校开展抗战历史图片巡回展览。“我们致力于让全体中国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唐智轩说。

刘金国与张景,既是上述机构的“老朋友”,也是参与抗战史实搜集的志愿者。

今年7月,刘金国将自己珍藏了十余年的《侵华日军地图》捐赠给抗日战争主题图书馆。他说,曾有人出高价向其求购这份地图,但他毅然拒绝,“这份重要物证承载着历史,属于所有中国人。”

与此同时,刘金国还在筹备自己的新书。从“祖国不会忘记”到“历史不会忘记”,从“人民不会忘记”到抗战老兵的故事,他期望通过文字让记忆得以延续。

春华山中央阵亡将士公墓前,刘金国(左)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我不过是做了一些普通的事情,但却觉得非常值得。与将士们流血牺牲相比,我所做的只是沧海一粟。因为他们的牺牲,才有今天的和平生活,所有中华儿女都应该好好珍惜。”刘金国说。

8月27日,采访当天,张景欣喜地告诉南都记者,已有志愿者动身前往湖南新化,寻访他和爸爸、爷爷三代守护的英雄后人。

交谈间,张景发来数张照片——离冯家大屋不到500米的泗洲庙内,整齐摆放着三瓶白酒和三朵印有“先进”字样的红花,这些都是他缅怀无名将士的朴素心意。

张景(左)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庙里香火不绝,纸钱堆积如山。张景说,自己几乎每日都会前来祭奠,“烧一份纸,了一桩心结,愿他们魂有所安,也望后人有处可寻。”

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地守护先烈英灵时,张景告诉南都记者,因为先辈们的付出,我们能够生活在和平时代。“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挑起仇恨,而是希望以史为鉴,祈祷世界和平。”

从守墓到立碑,从家族寻亲到系统研究,从老人回忆到青年传承——各式各样的守护正汇聚成磅礴之力,让那段历史与那些名字永远不被遗忘。

《回望抗战记峥嵘》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敏萱 发自湖南长沙

海报设计:尹洁琳 林泳希

相关文章
相隔50公里的两个守墓人:找寻无名英雄后人已坚持数十年
2025-08-29 11:49:00
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启示之三
2025-08-29 11:30:00
印度将继续对巴基斯坦航班关闭领空至9月24日
2025-08-23 17:00:00
促销加码,低温鲜奶品牌“角力”忙
2025-08-16 07:13:00
酷炫“机器人主题乐园”来袭!踢足球、格斗、打麻将…太嗨了
2025-08-11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