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日报》“双城记”栏目|太阳能助力中柬友好城市合作关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1:33:00    

《中国日报》4月18日第6-7版“双城记”栏目

20世纪80年代,常卫明的家乡——位于中国北部的山西省大同市被称为“煤都”,当地的煤炭资源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事实上,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已向外输送了超过30亿吨优质动力煤,为数亿人带来温暖,推动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带来的温暖光芒也有昏暗、沉重的一面。小时候,常卫明住在一家火电厂旁边,他还记得上学时头顶铅灰色的天空,空气中弥漫着煤尘。

“那时候,没人敢在外面穿白衬衫。只要几阵风,衣服马上就脏得没法看了。”现年39岁的电力项目工程师常卫明说道。

不过,那些灰头土脸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大同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进的智能采矿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已将这个传统的煤炭基地转变为一个绿色能源中心,并成为中国首批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之一。

“如今的大同,有智能采矿、太阳能发电厂、风力涡轮机和湛蓝的天空。”常卫明说。

“柬埔寨虽然没有丰富的煤炭储量,但它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与大同的转型遥相呼应。两个地区都有太阳能优势。”

2020年,常卫明担任柬埔寨西北部班迭棉吉省一个30兆瓦光伏项目的经理。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旗下的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

作为柬埔寨首批五个光伏示范项目之一,该项目率先实现全容量并网,成为省内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设施。

五年后的2月,该公司在柬埔寨又成功中标了一份大型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合同,为柬埔寨南部的波罗勉省建设一个250兆瓦光伏发电EPC项目。该设施占地253公顷,预计于明年3月投入使用。

转型需求

专家表示,这些可再生能源项目与柬埔寨的能源转型需求高度契合。

柬埔寨电力管理局称,2022年,该国的能源结构严重失衡,水电占比53.9%,煤炭和石油占比38.9%,而太阳能仅占6.7%。

对水电的严重依赖使得该国能源系统极为脆弱,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打乱降雨模式的情况下,干旱和极端降雨事件都会影响水电发电量的稳定性。

在2022年那场历史性的干旱期间,水电发电量骤减,迫使柬埔寨进口化石燃料,该国超过四分之一的电力从泰国、老挝和越南进口。

据“亚洲能源追踪”网站称,因此,柬埔寨的电价高居东南亚地区前列。

柬埔寨在其《2022-2040年电力发展总体规划》中表示,到2030年,其目标是使水电占国内能源的27.7%,太阳能占国内能源的17.9%。

到2040年,该国希望水电占能源使用量的21.4%,太阳能占29.8%。

《高棉时报》援引常驻金边的可再生能源专家兼技术顾问阿克沙伊·帕图穆里·维努戈帕尔的话称,柬埔寨有潜力成为太阳能领域的佼佼者。“柬埔寨全年阳光充足,这使其成为发展太阳能的理想之地。”

环保倡导者埃里克·昆斯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在柬埔寨,太阳能的生产成本比大多数其他能源选择都要低,但太阳能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开发。

然而,班迭棉吉省项目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团队在初期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0年10月,接连的台风引发了柬埔寨5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导致40多人丧生,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洪水淹没项目工地一个多月,部分地区水深达两米。

“在大同的工作经验,没有任何一点能让我们为这场灾难做好准备。” 常卫明说,“实际上,一开始整个工地被淹没的景象让我们不知所措。”

事实证明,随机应变至关重要:技术人员用汽油桶制成浮筒筏来运输设备部件,工人们则蹚着齐腰深的水进行施工。

尽管其他地方普遍停工,但该团队还是按时实现了并网。

如今,这个项目每天发电16万千瓦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柬埔寨家庭平均每月用电量为55.2千瓦时,据此计算,该发电厂至少能为8万户家庭供电。

持久的纽带

35岁的郑维发是柬埔寨人,参与了班迭棉吉省的两个项目。他说,这些项目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项目投入运营后,停电现象消失了。当地企业可以不间断地运营,家庭的电费支出也减少了。”

常卫明强调了知识共享的重要性。

“中国技术人员与柬埔寨工人携手合作,创造了就业机会,也提升了当地的技术能力,有利于项目的长期维护。”

波罗勉省250兆瓦项目的建设工作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曾为中国带来光明、一个正通过太阳能寻求光明的两个国家,正在共同书写新的能源篇章。

据柬埔寨矿产与能源部称,一旦波罗勉省的光伏项目投入运营,将大大推进该国在2030年前实现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吉瓦的目标。

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平表示:“新项目将有力支持柬埔寨的绿色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并推动能源领域的结构变革。”

随着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加深。洪灾期间,项目团队向160户家庭提供了包括8吨大米、200箱面条和400箱饮用水在内的紧急救援物资,还向波列奈特波列小学捐赠了学习用品。

常卫明经常和柬埔寨同事一起驱车100公里前往暹粒采购物资。参观吴哥窟时,他感慨道:“在这里工作,友好城市的情谊让我有一种深深的归属感。”

郑维发说:“与山西的同事合作,感觉就像兄弟情谊,这是一种牢不可破的纽带。”

(中国日报记者 侯晨晨 朱兴鑫|编译 赵云卓)

相关文章
中柬关系定位提升 “铁杆”成色更足
2025-04-19 09:43:00
鹰眼预警:向日葵应收账款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
2025-04-19 03:30:00
夏天回归!古龙峡4月19日开漂!实现“一程山水三重享受”
2025-04-18 12:44:00
《中国日报》“双城记”栏目|太阳能助力中柬友好城市合作关系
2025-04-18 11:33:00
太古地产彭国邦:500亿港元内地投资承诺已完成92%
2025-04-17 1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