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一扇制药净化车间的门究竟应该朝哪儿开?这是2024年底发生在烟台市福山区的一场讨论。
“当时,福山区农业农村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来联合检查,安全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一看,就觉得有隐患——为了消防安全,门应该向外推开。”4月9日,烟台金海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德志回忆道,“但是我们的主管部门比较了解生产实际,知道洁净车间为了在负压状态下保持空气清洁,门朝内开是行业惯例,所以俩部门对一扇门的朝向就有了分歧。”
最终,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当场讨论、当场取得共识——尊重行业生产原则,门可以保持向内。
“这就是‘综合查一次’的好处,正好两个部门都在,你们有分歧,那你们自己商量,我们执行。”邹德志对当场出结果的效率颇为满意。而就在前几年,“各部门今天来一拨,明天来一拨,迎检一次得提前准备,当天还得陪同,浪费不少精力。”
2023年6月,山东省司法厅启动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包括济南、青岛、东营等8市,以及烟台市福山区、济宁市任城区、临沂市罗庄区、莒南县等4县(区)。各地积极试行行政检查事项清单管理、行政检查备案、分级分类监管、“综合查一次”等多种工作机制。发生在烟台福山的这一幕“临时辩论”,便正是“综合查一次”的缩影。
2014年12月,从广东佛山迢迢而来的赵鹏看准了临沂拥有充足的不锈钢上游原料资源,便在罗庄区做起了钢材生意。
这一行,环保和安全检查都是家常便饭。“罚款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是账面上的数字,还关联着银行贷款或信用评级。有时因为一笔小罚款,就可能造成整体的经营困难。”十余年间,赵鹏对当地行政检查的“冷暖”变化有着切肤之感。
“预告执法对我们帮助很大,有了表单就像‘开卷考’,心里有底了。”赵鹏说,自从改革逐步推行后,检查前给出表单对照自查,检查后出具整改报告指导细节,检查亦变“帮扶”。更重要的是,罚款不再是被简单倚重的手段。赵鹏回想,这两年已经很少接到罚单。
在莒南县,两个“二维码”成为企业生产的“安心密码”。“行政人员来检查,需要通过平台扫描我们的企业码,扫了就相当于打了次卡,不能再随意突击检查。”山东玉皇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莒南县南部,如今,公司负责人薄伟丽颇有底气:“如果检查人员没有扫码,我们企业是有权拒绝他们进入园区的。”
检查结束后,另一个“评价码”则通向对检查结果的“争辩权”。莒南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高管刘祥诚说,相关部门有时会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检查,过后企业可通过扫码对专家进行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层面的评估打分,若企业不认可检查结果,可进行“二次申诉”,“不存在一锤定音,都是可以争辩的。”单向通知变为双向讨论,行政部门角色的悄然变化尽在“码”中。
走进位于微山湖畔的山东微山湖稀土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指着厂区新安装的智能监控系统说:“这套设备实时监控生产设施运行,数据直传监管平台。去年企业接受执法检查9次,今年一季度只有一次,检查次数明显减少,但监管更精准了。”据济宁市应急管理局综合执法支队队长吴红连介绍,通过云端数据分析、高空瞭望等手段,80%的隐患线索已实现线上初筛,线下核查效率提升近四成。显然,“非现场监管”已成为行政检查的另一利器。
近日,山东《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这份被称为“21条”的文件,正是对“8市4县(区)”试点经验的“优秀作业答案总结”。
邹德志对此很是感慨,“我们企业享受的试点红利,正在变成全省同行的红利,企业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