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湘沃野,走出“院士天团”;接续奋斗,一批批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走向田野。他们头顶烈日,脚踩泥土,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次次求索、突破,换来老百姓饭碗充实、餐桌丰盛。
湖南日报社联合湖南省农学会、岳麓山实验室推出《我的青春在田野》专栏,记录湖南青年农业科学家奋斗在一线的故事。敬请关注。
李建武(左)在屈原管理区农田查看水稻长势。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陈萌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7月24日下午,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开阔的田野,热浪滚滚。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建武赤脚站在泥里,俯身查看水稻长势,豆大的汗珠从他黝黑的脸上滑落。
“你一个做科研的人,晒得比我这个老农民还黑。”屈原管理区种粮大户黄新建伸出手臂,和李建武的手臂比黑,竟然输了。
李建武笑了笑,继续干活。一年365天,他有一半以上时间泡在田里。“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李建武一直记得袁隆平老师的教导。
16年前,正在读大四的李建武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实习。皮肤黝黑的他种出来的水稻长势出众,被袁隆平一眼相中:“一看就经常下田,肯吃苦耐劳。”
大学毕业,李建武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破格招录,成为袁隆平院士团队最年轻的成员。之后,袁隆平引领的杂交水稻高产攻关项目,李建武都深度参与。
高产攻关,品种选择是第一步。温、光、水、肥等因素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为检验品种适应性,李建武把一个品种从海南三亚一路向北种到河北邯郸,种遍大半个中国。
“水稻一天一个样,种水稻就像带孩子一样。”李建武几乎天天泡在田里,一蔸一蔸记录水稻的发育进度。几年下来,全国各地适合种植什么水稻品种,水稻容易得什么病虫害,他都了然于胸。
高产攻关,田间管理至关重要。隆回县羊古坳是袁隆平的超级稻高产攻关科研基地。2013年,羊古坳基地向亩产1000公斤目标攻关时,李建武一家一户给农民讲解技术要点、免费发放种子和肥料。
“毛头小子,还来指导我们!”当时的李建武大学毕业没多久,村里不少“老把式”对他并不服气,把免费发放用来种水稻的肥料拿去种菜。结果一季下来,水稻产量并不理想,但村里的蔬菜长得越来越好。
李建武直接在村里住下来。白天,他和农民一起下田,晚上,他借住在村民家。到了收割时,李建武种的水稻比农民种的亩产高出200公斤,村里“老把式”们开始打心底里佩服这个小伙子。
2014年起,村民们全部按李建武说的法子种田。当年,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实现单季过“吨粮”。2022年,羊谷坳基地亩产达到1138.5公斤。
2023年,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试验田平均亩产1251.5公斤,创杂交水稻单季亩产世界新纪录。这片田的田间管理工作,也是李建武和团队成员负责。
在试验田产量逼近极限时,李建武把精力转向大面积单产提升。
“如果农民大田种植的产量能达到试验田的80%,我们全国粮食总产将增加不少。”李建武说,按试验田亩产1000公斤算,打八折也有800公斤,而目前我国中稻平均亩产只有500公斤左右,大田产量提升空间非常大。
如今李建武下田,多了一些“新农具”。一台手机、一个支架,把镜头对着稻田,李建武站在水稻中间,讲高产“秘籍”。
几年下来,他自编自拍自剪300多个视频,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传向四方。从南方三亚到北方黑龙江,40多万农民聚集在“李博士教你种田”账号下,为了高产潜心学习。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