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静文
玛依努尔·尼牙孜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从事宫颈癌等妇科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长达40多年。她常年带领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宫颈癌筛查和研究,向广大基层妇女宣传卫生健康知识。 图为玛依努尔·尼牙孜(左二)带领团队在工作途中。 新华社发
日前,2025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图为观众在参观“放射外科机器人”产品。该机器人是专门针对颅内和头颈部肿瘤、病变的放射外科系统,也是全球首创完全自屏蔽功能的放疗设备。 赵杰昌摄(人民视觉)
“大家可以拿起座位上的卷尺,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看看是否肥胖超重了。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就是中心型肥胖……”近日,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会上(下称“启动会”),国内知名肿瘤专家、北京抗癌乐园患友等与会者在主持人的指挥下纷纷测量起了腰围。
4月15日至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北京院区和廊坊院区,同时开展了义诊、防癌科普、防癌话题全媒体互动等活动。全国各地肿瘤预防、科研、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公益组织等,也同时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宣传活动,为高质量推进癌症防治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四级癌症防控网络基本形成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控链条长、环节多。“近年来,全国癌症防治体系不断完善,整体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由2005年的30.9%上升至43.7%,开创了癌症防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启动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高光明说。
目前,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癌症防控网络基本形成;中国肿瘤登记的癌症负担数据获得国际认可;建立了适宜本土人群的癌症筛查策略;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和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凸显;国家肿瘤质控体系和抗肿瘤药物临床监测网日益健全;在全球癌症防治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表示,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坚定执行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在肿瘤基础研究、防治技术、规范诊疗、资源配置等关键领域集中攻关,完善国家癌症防控网络,推动癌症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00万。”赫捷介绍,癌症发病率排名前5位的是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和胃癌,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癌症占比仍然居高不下,癌症防控面临诸多挑战。从癌症预防筛查到精准治疗,从科学攻关到社会支持,每个环节都需要持续发力、深耕细作。
在中长期发展规划方面,为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的“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要不低于46.6%”目标,赫捷表示,一要重视预防,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多环节控制致癌因素。
二要关口前移,优化本土筛查策略,提升重点癌种的早诊率。同时完善癌症登记制度,从大规模病例中总结规律,促进防控工作更有效开展。
三要规范诊疗,加强肿瘤诊疗质控,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就医感受。
四要协同发力,完善四级防治体系,推动优质癌症防治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提高资源薄弱地区的癌症防治能力。
高光明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基础研究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可负担的癌症防控服务;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精准施策,落实落细,强化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的四方协同;广泛开展科普宣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癌症防治知识普及力度。
科学防癌,从生活习惯做起
今年,国家及各省(区、市)癌症中心发出共同倡议:“合理膳食,维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坚持适量运动。积极心态,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定期筛查并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积极治疗。癌症防控重在预防,肿瘤防治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
在启动会上的主题访谈环节,多位专家分别从心理健康、优质睡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角度交流了日常防癌策略。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孙洪强指出,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癌症防控息息相关。长期睡不好觉、焦虑,容易诱发或促发癌症,尤其与内分泌相关癌症有一定关联。而癌症患者可能因为存在紧张、担心、害怕等情绪,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甚至抑郁的情况。
“要想缓解紧张状态,可以尝试‘478’腹式呼吸,就是吸气4秒,憋气7秒,呼气8秒。”孙洪强说。如果睡眠问题实在难以解决,可选择就医。
在癌症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合理膳食非常重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围绕中国营养学会修订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当前人们面临的最大营养问题,提出3点建议:首先,要坚持食物多样并且合理搭配。建议每天吃够12种食物、每周合计吃够25种食物,同时注意减油、减盐、减糖。其次,膳食结构合理,以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为主,避免主食过分精细,保证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30克。第三,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关注BMI(体质指数)和腰围。
为促进养成运动习惯,体操奥运冠军邢傲伟建议,尝试一些便于居家开展的运动。例如原地跑步,速度不必太快,让心率维持在八九十左右,坚持20分钟到1小时即可。还可以进行拉伸运动,如练习瑜伽、八段锦等。
乳腺癌等可能成为慢性病
近年来,乳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围绕如何积极预防和应对乳腺癌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药物实验中心主任徐兵河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乳腺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生活方式方面,要避免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同时坚持适当运动,注意调节精神压力。另外,适龄结婚、生育并母乳喂养,能够降低患病风险,建议女性在35岁前生育。
对于乳腺癌治疗,早诊早治极为关键。40岁以上女性要重视筛查,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应将筛查年龄提前到30岁左右,1—2年查一次。确诊后一定要去正规专科医院,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随着癌症五年生存率逐渐提高,乳腺癌等肿瘤可能成为慢性病,即便是晚期患者,经过正规治疗也能带病生存。但是,长期治疗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其他问题,因此现在乳腺癌治疗倡导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跨学科模式。除了肿瘤专科医生,还会有心血管、心理等多科室医生参与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