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槎村。梁亮 摄
腊鸽。陈彦成 摄
茶果。回龙镇供图
河鲜。赖家乐 摄
全国叫“回龙”的小镇不少,广东省肇庆市就有两个,一个在高要区,一个在德庆县。
若是观察侨乡文化,则要聚焦高要的回龙。
这座“侨乡小镇”可谓是“村村有宝藏,户户有故事”,为人称道的有黎槎八卦村、澄湖邓甲楼、赤水塘吴其芬、宽郊金龙等,它们如散落的珍珠,串起回龙的侨乡文化。
撰文:王焌鑫
“回龙”的回,是回家的回
每年的春秋社期间,高要回龙镇宽郊村都会上演非遗节目“金龙舞”。
宽郊金龙起源并盛行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有100多年历史。金龙以竹篾、铁丝制骨架,用丝绸做龙脊、龙鳞、龙裙,整体色彩斑斓,体形巨大。金龙表演花式繁多,有龙飞凤舞、走龙套、捆双柱、跳龙门、传龙被、龙戏珠等。
重达一吨多的金龙要靠32名青壮年同时舞动,常常以“回”字形列阵,欢迎跨洋过海的“客人”回家。
客从何处来?宽郊金龙在宽郊村祖辈相传,许多爷孙三代都在舞龙,年龄最小10岁,最大60岁。宽郊金龙队员不但有农民、学生、机关干部,还有旅居海外的侨胞。“隔一两年就会回乡探亲,每次回去都是舞龙头。”苏万良到澳大利亚谋生已有十多年了,他认为即使出去了,但仍然是村里的一分子,所以回乡一定要参与舞龙。同样,他也把舞龙文化带到了澳大利亚,适逢圣诞节等大型节日,他都会参与悉尼市区的舞龙活动。
“八卦村”就是“华侨村”
从高空鸟瞰,黎槎村宛如一幅八卦图,布局精巧。有学者研究发现,村内的古屋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与护村池塘和环村大道相结合,好似藏着河图洛书中生生不息的玄机。
绕着环村大道走一圈,可以看到十座古朴典雅的门楼。每个门楼就是一个里,或者一个坊,代表着一族。
在1900年左右,淳和里的首批旅澳人士开始在澳洲定居,并从事蔬菜种植。这一传统由他们的后代继承并发扬光大,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化的菜园产业。侨胞蔡裕权回忆起童年,那时村里的蔡氏家族人口多达300余人,在澳洲从事蔬菜种植的也有300多人,旅澳人士几乎占据了蔡氏家族的一半。
“八卦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华侨村”。随着近年来文旅产业的开发,黎槎“八卦村”的神秘色彩被放大,已开发为国家3A级风景旅游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南洋澄湖的“邓甲楼”
澄湖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落整体结构完整,保存了600多座古建筑,大多为岭南风格,部分建筑融合了西方文化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澄湖村共遗存两座清代石板桥、18口明代至清代古井、10棵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榕树,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700多间。
众多建筑中,最出名的是邓甲楼。它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系著名侨胞邓慕周的旧居。邓甲楼为四合院式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前屋为四合院建筑,大门口居中经廊道、天井进入厅堂,厅堂后建有一幢中西合璧、五层高的青砖碉楼。
邓慕周自幼随父前往澳洲经商,17岁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事业,被委任为驻澳洲国民党全权代表,随后在澳洲积极开展民主革命活动,深得澳洲华侨信赖和响应。
1908年,邓慕周带头将上海纱厂变卖,并号召广大华侨踊跃捐资,用于支持革命事业。他对革命事业贡献卓越,深得孙中山先生器重,但不幸因积劳成疾,终年29岁。邓慕周逝世后,孙中山先生为其举行追悼会,降半旗志哀,并致祭文:“呜呼!昊天不吊,丧我股肱,君真健者,乃生浦申,勇往直前,不避艰辛”。
落地生根,落叶归根
赤水塘社区始建于明朝初期,百多年前村民背井离乡前往澳洲和南洋一带,如今社区总人口615人,海外侨胞有875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属旅居海外,是著名的侨村之一。
在社区中,侨胞别墅以及其他古建筑得到了良好的保存。目前,有两座吴氏宗祠依然屹立,吴氏宗祠至德堂是由海外华侨慷慨捐资兴建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宣统三年。另一座较旧的吴氏宗祠,在2018年经过社区居民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被修缮并改造成了村史侨史文化馆,馆内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旧器物见证着社区的发展和侨胞的深厚乡情。
从社区走出去的杰出侨胞代表吴其芬,是澳大利亚广东会馆创会会长、肇庆市侨联荣誉主席,也曾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OAM国家勋章”,2001年创立澳洲广东会馆,曾多次组织澳洲华裔青少年回国参加中国语言文化学习冬令营活动,为促进中澳友谊关系和发展侨联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在澳大利亚生活了20余年的归侨吴仲宝,于2014年回到赤水塘社区生活,成为社区义务讲解员,他用亲身经历向来访客人讲述赤水塘的社区故事与回龙的侨乡文化。
世界之大,有人选择落地生根,也有人选择落叶归根,无论身在何方,心中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始终如一。回龙镇教育、医疗、养老、道路交通、自来水改造等每一个侨胞捐赠的项目,都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们也正书写着回龙侨乡文化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