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枝牡丹带来的几点启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58:00    

最美人间四月天,这个时节,许多城市“簪花出镜”,以花为柬,邀天下客。在一众花事中,菏泽牡丹节会颇为“抢镜”。

4月8日,2025世界牡丹大会、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开幕。节会为期1个月,巧妙地衔接牡丹与芍药的花期,为游客带来“四月芳菲未尽,五月芍药接春”的赏花盛宴。

菏泽牡丹盛放菏泽日报李保珠 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菏泽享有“中国牡丹之都”盛誉,自古便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去年牡丹节会期间,菏泽上榜抖音全国赏花十大城市,居第2位,屡屡出圈。有人说,花开一季,客来八方,这是城市与春天最浪漫的“合谋”。菏泽牡丹节会为何如此“热”?一枝牡丹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让我们循着花香去找答案。

一、花韵悠长,岂止“悦目”之赏

又到一年春光烂漫时,繁花竞放,赏花游成为“流量入口”,但也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有的地方将“赏花”作为唯一卖点,体验单一,吸引力不足,面临“花期爆满、花谢空城”,或者“游客看看就走”的窘境;也有的地方做足一朵花的文章,不仅“好看”,还“能吃”“能用”“能体验”,让“赏花经济”绽放持久芬芳,比如菏泽。

满城尽带“牡丹花”,把氛围感拉满。

在菏泽,很难不被牡丹氛围所感染:10余个牡丹观赏名园,如花瓣舒展的建筑,牡丹区、国花大道等地名,红绿灯亮起时绽放的牡丹造型……处处是牡丹元素。

节会期间,牡丹味儿更浓。公交站“簪上牡丹花”,公交车“穿上牡丹衣”,人民广场的音乐喷泉舞起“花满筑”。29项主题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各区县的特色活动“百花齐放”。“睁眼全是牡丹景,闭眼都是牡丹香”,菏泽全城联动,以“入眼即入心”的氛围感,激起游客“走进来”“留下来”的兴趣。

菏泽牡丹宴 图源:菏泽文化旅游公众号

丰富场景调动五官,把体验感做足。

看,端庄的“姚黄”,娇俏的“魏紫”……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8个品种,游客直呼:“眼睛根本不够用!”

尝,牡丹糕点、牡丹冰激凌、牡丹宴、牡丹茶……舌尖上的牡丹满足了口腹之欲,还能拍照发圈美美哒。

赏,《曹州吟2》水上实景剧演出奉上光影视听盛宴,《国色芳华》粉丝穿越到剧中世界……

菏泽围绕牡丹创新消费场景,增强互动性和新鲜度。当游客从“看花人”变成“剧中人”,也就把“流量”转化为了“留量”,让“头回客”成“回头客”。

《曹州吟2》水上实景剧演出图源:曹州牡丹园景区

挖掘“花落”后的价值,把产业链拉长。

长期以来,牡丹产业大多以“观赏”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为有限。菏泽深挖牡丹蕴含的多元价值,突破了其花期短暂的瓶颈,变“谷雨花谢人散”为“四季繁华”,开出“富民之花”。

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菏泽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日化品、生物医药等11大类260余种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菏泽牡丹产业总产值达130亿元。事实证明,只有将赏花的产业链延长,才可能创造持久的价值。

二、破“就花论花”之囿,巧做跨界融合文章

跨界融合是当下正流行的“破圈玩法”,其关键在于选准“搭档”、组好“CP”,让不同领域的特色元素打破壁垒,碰撞出新价值。菏泽牡丹不靠一朵花“单打独斗”,而是拉上自己的“明星伙伴”——曹县汉服、巨野工笔画,组团跨界。

场景里“开花”。牡丹节会上,穿曹县汉服、赏巨野工笔画已经和赏花浑然一体,成为“沉浸式套餐”。走进牡丹园,身着牡丹汉服的姑娘们提着绘有工笔牡丹的团扇,化身“牡丹仙子”巡游花海、打卡拍照。不少游客被工笔画展吸引,闻着牡丹花香欣赏“不会凋谢的牡丹花”,别有一番风味。

游客身着汉服打卡曹州牡丹园 图源:曹州牡丹园景区

产业上“结果”。今年牡丹节会设置了四大分论坛,成了跨界融合的“催化剂”。比如,工笔牡丹画产业论坛上,巨野工笔牡丹画AI创意设计中心签约建设,将拥抱数字技术,探索“工笔+牡丹”的更多可能;会场外,巨野画师与牡丹深加工企业碰撞出“艺术+实用”的火花,像画有工笔牡丹的新中式服装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曹县有爱共同创业直播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汉服展销基地 王婷 摄

传播上“破壁”。借助牡丹节会等国际传播矩阵,“三大顶流”成为菏泽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它们互为流量入口,形成“1+1+1##_FORMAT_GT_##3”的效应。比如,牡丹节会连续多年设置海外分会场,举办精品牡丹、工笔牡丹画、牡丹文创等展览。近日,“牡丹花开 菏泽有请”中国牡丹文化展在罗马尼亚举行,牡丹书画鉴赏、汉服试穿等节目携手亮相,让老外一次性记住了菏泽的三大特色。

不是“为融而融”,而是“水到渠成”;不是“物理相加”,而是“化学反应”。牡丹不再是单一的观赏花卉,汉服不再是静态的传统服饰,工笔画不只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它们共同为菏泽描画出产业融合的生动图景。

三、不唱“独角戏”,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菏泽牡丹节会历经30多年的雕琢和沉淀,已然成为本地人的“心头好”,是大家翘首以盼的“年度盛典”,也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成为他们“想去菏泽看看”的心动理由。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办节会不能官方“一头热”,不能唱“独角戏”,而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搞“大合唱”,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

“出点子”。群众的智慧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点子宝库”,他们总能迸发出奇思妙想,身处其中也更懂得游客的“痛点”和“痒点”。办会,多听听群众怎么说,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喜爱与认可。为了办好牡丹节会,官方鼓励市民提意见。许多市民积极响应,有些建议被采纳后很快得到落实。

牡丹瓷器 图源:大众网菏泽

“搞代言”。特色,是节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群众正是这朵特色之花的栽培者。当他们主动化身为“宣讲人”“推荐官”,特色故事往往能被讲得更精彩,更引人入胜。

菏泽开展了特色美食、文旅宣传品进酒店、进机场、进车站、进文博场馆、进景区,旅游场所穿汉服“两进一穿”活动,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特色文化体验。姑娘们头顶簪花、穿上汉服当“模特”,“本地通”们精心推荐赏花线路、美食小店……市民用自己的方式为节会“代言”。

游客参加菏泽牡丹节会 图源:新华社

“送温暖”。今天的游客,可能会因为一个暖心细节而爱上一座城,也可能因为一次糟心体验而发誓“再也不来了”。给游客带去好体验,还需大家一起打好“温情牌”。

菏泽向市民和文旅从业者发送了“为菏而来,人人有泽”倡议书,倡议大家“礼待八方宾”。“从出火车站那一刻,就感受到了菏泽人的‘宠客’,他们真的很珍爱牡丹节会这个品牌。”有游客这样说。

四、不“造盆景”,要“种苗圃”

节会办得好,可以让地方“名利双收”。但有的地方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特色资源,但又想吃上节会红利,于是追求速成,用“造盆景”的方式来吸引眼球。盆景或许精美,但如同“文化标本”,不接地气、缺乏生机,形不成规模、成不了气候。游客看完不免直呼:“就这?!”

要想把节会办好,还得沉下心来“种苗圃”、做生态,坚持长期主义,从一棵棵小苗开始精心培育,让它们扎根沃土、枝繁叶茂。

就拿菏泽来说,“种苗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牡丹栽培始于隋、兴于唐宋,至明清进入鼎盛。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说,明朝以后牡丹的全国种植中心就是菏泽,北京种植的牡丹九成都出自于此。到了清朝,菏泽牡丹已经非常有名,可以拿出自己独有的品种来反哺洛阳,这就是当年菏泽牡丹的威风。

热播剧《国色芳华》中备受关注的“琼台玉露”,是菏泽花农培育的“绿幕隐玉”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传统牡丹品种仅剩下166个,其中菏泽保存下来118个,占比70%以上。1949年至1978年,菏泽在这118个传统品种的基础上,繁育出近300个牡丹新品种。如今,这片土地已扎根繁衍出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8个品种的牡丹。

目前,菏泽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牡丹年宵花销量突破60万盆、占全国的50%。

这些,正是菏泽牡丹节会“长红”的底气。

有人说,一旦人们把城市的综合气质与城市节庆成功“绑定”,那么,节庆就会成为一种城市意象,植入人们记忆深处。愿更多节会成为动人的城市故事、独特的城市记忆。

相关文章
山东一初级中学校长被查
2025-04-15 11:14:00
大风过后,北京绝美的夕阳,你拍了吗?
2025-04-14 20:55:00
许昌高新区多向发力 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
2025-04-14 14:08:00
成都“打野”流行,百元一斤药材被游客“打野”损毁
2025-04-13 20:44:00
湘西民族走秀快闪亮相长沙 浪漫“苗家婚礼”共赴德夯之约
2025-04-12 1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