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
上午10点,安阳市肿瘤医院胸外科病房里,70岁的张大爷正靠在床头和病友聊天。很难想象,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天前刚接受过食管癌切除手术。
过去,人们印象中大型手术总伴随着全身插管、漫长卧床和剧烈疼痛,而无管微创技术的出现,正悄然改写这些传统认知。
这项被患者称为“神奇”的技术究竟是什么?它如何改变医疗实践?记者带着问题走进安阳市肿瘤医院。
一场“不像手术”的手术
几个月前,张大爷被确诊为食管癌,根据医生建议,要做个切除手术。
“术前我也很害怕,想着要浑身插满管子。”张大爷笑着说,“没想到医生告诉我现在有一种新技术,不用插管,恢复也快。”
“可‘神奇’了,术后醒来身上没管子,还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了手术。”更让他意外的是恢复速度——当天上午手术,下午就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尝试下床活动。“原本以为手术完后得卧床很久,结果站着、走了一圈都没有不舒服。”
安阳市肿瘤医院食管癌中心主任李小兵说,传统手术中,患者需要经历气管插管、留置尿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有创操作,术后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恢复。而无管微创技术通过保留患者自主呼吸,避免这些侵入性操作,大大减轻了手术创伤。
无管微创技术最早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于1996年首创。2019年2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成功完成河南省首例免气管插管自主呼吸麻醉肺肿物切除术,成为省内率先开展该项技术的医疗机构。
安阳市肿瘤医院院长李保中介绍,截至目前,医院已累计开展近300例无管微创手术。
技术突破背后的医学创新
无管微创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麻醉方案的革新。
“与传统全麻手术不同,无管麻醉中患者保持自主呼吸。”安阳市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孟宏伟说,这就要求麻醉团队在术中不使用肌松药物,而是辅以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来保证麻醉深度。同时,医护人员需要精准调控患者潮气量并实时监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确保患者呼吸功能稳定。
“术前评估尤为关键。”孟宏伟介绍,这就需要麻醉师全面评估患者整体状态,排除有冠心病明显症状、严重心律失常(如房颤、频发早搏)等可能不耐受高二氧化碳血症或轻微缺氧的患者。同时还要评估是否存在面罩通气困难、预计插管困难等情况。
这种技术创新带来了显著的临床效益。孟宏伟记得很清楚首例病人是个年轻人,手术结束后,患者苏醒后自己走出了手术室。
更重要的是,无管微创技术还带来了患者心理上的积极变化。医护人员观察到,术后第二天早上,无管手术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患者。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让患者更易于接受后续治疗,形成良性循环。
从“微创”到“超微创”
无管微创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整个诊疗模式的革新。安阳市肿瘤医院院长李保中用数据说明了这种变化:“采用无管微创手术后,与传统胸腔镜手术10-14天的平均住院日相比,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3-5天,大幅提高了床位周转率。”
这一变化不仅减少了患者入院等待时间,更在保持高床位使用率的同时,为豫北地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高效的诊疗服务。
利用此技术,患者费用有变化吗?
李保中说,无管技术通过“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极大地优化了诊疗流程。虽然单次手术的直接成本变化不大,但通过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药耗,从患者整体的医疗支出和社会成本(如误工费)来看,确实实现了费用的降低。住院天数减少直接节省了床位费、护理费、每日的诊疗服务费等多项支出。
据了解,为支持这项创新技术的开展和推广,该院构建了多维度支撑体系。“医院从人才培养、科室协作、资源保障多方面提供关键支持。医院选择基础较好的科室先行试点,成熟后通过“一对一”帮扶向其他科室推广。2024年,医院加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肺肿瘤早筛与无管微创技术联盟”,通过技术培训向豫北、冀南等地推广,形成“引进-改良-输出”的良性循环。
李保中说,未来,医院计划通过医联体协作机制推进技术下沉。首先筛选设备基础较好的县域医院、社区医院作为试点,派驻专家驻点带教,开展“理论+实操”培训(含远程手术观摩、病例复盘),同步制定适配基层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待试点成熟后,逐步向全医联体内下属机构推广,最终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无管技术“能开展、会操作、保安全”,让更多患者就近享受优质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