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洞庭湖,就不得不提到洞庭湖诗,许多名人放歌洞庭,写出了妙笔绝句千余首,远近闻名的不下百篇。
尤其在唐代,洞庭湖不仅面积达到最广阔,号称“八百里洞庭”,而且描写关于洞庭湖的诗句达到空前繁荣。
喜怒哀乐,各臻其妙。这些名人的诗文为名楼和名湖的人文景观增辉生色。游览岳阳楼,俯瞰洞庭湖,吟诗感志,领会文人骚客的襟怀,成为后来人的一大乐趣。
今天为大家精心挑选了5首写在洞庭湖的唐诗佳作,每一首都有一个千古绝句。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路过岳阳时,来到洞庭湖畔,眼见岸边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洞庭湖水就似万木生命之源,澎湃激荡,充满了生命力,好像连岳阳城都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脚下一样,孟浩然顿生伤感。
联想到自己现在的境地就好像是欲渡洞庭湖,却无舟楫一样,自己“端居耻圣明”,不甘心坐闲,胸怀大志,渴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于是在洞庭湖畔写下这首传唱千年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孟浩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临渊羡鱼”之情,话里话外渴求张九龄给自己一支“舟楫”,让自己步入仕途。
全诗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虽是向人求助却端庄得体,不卑不亢,不落俗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其中,前四句描写洞庭湖,三四句“气蒸云梦泽,波澜岳阳城”是千古名句。
为了渲染洞庭湖的雄壮声威气势,诗人想象它涵谷天宇,混合太清,气蒸云梦大泽,波撼岳阳古城,这真是盛唐气象和诗人理想的象征。
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一路漂泊到岳州,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于是为我们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联是写洞庭的的气势浩大,吴楚由此分野,乾坤若浮其上,别有一番风光。三联写坎坷漂泊、怀才不遇的孤独状态。
末联说明自己的哀伤流泪,主要还是因为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并非作者一人的遭际。
《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西清诗话》:“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游洞庭五首·其二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乾元二年(759)秋,李白与被贬谪的李晔、贾至同游洞庭湖,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以记其事,此诗为其中第二首,内涵丰富。
首句写景,“无烟”二字极好,能见“无烟”,说明湖面上的光线极好,虽没有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
第二句,诗句展开奇思妙想,又间接道出月色的迷人。
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一“赊”字写活了月色,将自然人格化,十分亲切。
此诗即景发兴,想象奇特,用语极为独到,充满情韵。
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唐·李白
刬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
醉杀洞庭秋。
刬(chǎn):削。君山:在洞庭湖中。
李白醉态淋漓,豪兴冲天而起,要挥拂长袖翩然起舞,拂尽五松山;要刬却君山,让湘水肆意奔流。
诗人的山水之爱因酒精的刺激而被高度夸张,主体随酒力的发作张扬为无所不能的超人。
这种狂放的气概,完全压倒了魏晋名士的放诞,是原始生命力的强力释放,洋溢着刚健自信的时代精神。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山色,皎皎秋月,交相辉映,十分和谐。让我们想起范仲淹想象中的美景来: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就像一面未经磨拭的铜镜。远望,洞庭湖的景色十分秀丽,湖中君山宛如白银盘上的一颗小小的青螺,分外精致,格外秀美。
这首写洞庭湖的诗,别开生面,着力写景,处处比喻。诗人笔下,湖光秋月谐和,水面平滑如镜。山水相衬,湖中的君山宛如银盘里的青螺。联想奇巧,惟妙惟肖,色彩明丽,令人过目不忘。